本文目录
巴拉草(学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k.) Stapf )是禾本科、臂形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2.5米。秆粗壮,节上有毛。叶鞘长11-14厘米,无毛或鞘口有毛;叶舌长约0.8毫米;叶片扁平。圆锥花序长约20厘米,由10-15枚总状花序组成,骨质。
分布于美国、非洲、印度及热带许多地方;中国台湾引种栽培,作牧草。
巴拉草适于作青饲料或放牧,还适合制干草或青贮。匍匐生长,侵占性强,根系发达可用作护堤保坝、控制水土流失的植物栽种。
是
像大萝卜的“水果”并不是果实,而是一种棕榈树的树干。批发商把树干砍下,去掉枝丫和表皮,再把外部涂上胡萝卜的颜色,这样一条大根菜就制作完成了。
据说,这种神奇的水果吃起来口感爽脆,水分很足,但本身没有什么味道。商贩们总是将它切成薄薄的片状,按片数售卖,一片大概能卖到10卢比。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商贩们还会往薄片上撒一层盐、糖、酸柠檬或者辣椒等,以此来丰富它的口感。
阿甘树的果实叫阿甘果。果实一般有2-4cm长,1.5-3cm宽的椭圆形状,果肉里面包含非常坚硬的果核,果实需要长一年才能成熟,一般在六七月份收获。
果仁能够榨,很稠的油质,油呈深黄色或者偏橘红色。阿甘油被称作“液体黄金”,是公认的天然优质的美容护肤品,对皮肤有护理和抗衰老的作用。还能长时间保持头发的湿度,使头发柔软而浓密。
另外,阿甘油还是绝佳的食用油。味道醇香浓厚,跟我们的芝麻油有相似的气味。阿甘树的果仁被榨取油之后,其余渣呈浅巧克力色,颜色味道和我们吃的芝麻酱颇为相似。摩洛哥人加进少量的蜂蜜,早餐用来蘸着面包吃。
印度苦楝树(英语:Azadirachta indica),原产于印度、缅甸等国,又称印度楝树、印度蒜楝、印度假苦楝、宁树(英语:Neem)、印度紫丁香(Indian lilac),楝科蒜楝属植物,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与巴基斯坦等亚洲亚热带、热带气候地区。
是一种喜高温、耐干旱、喜阳光充足、耐土壤贫瘠的植物,即使在持续干旱半年以上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
印度的圣树是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是为了赞美孩子的可爱,还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同时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在印度的森林里
有一种奇怪的“电树”
当人们从树边经过的时候
如果不小心碰上它的枝条
就会有触电的感觉
甚至会浑身发麻
原来,这种树有发电和蓄电的本领
根据资料记录
在北美洲有一种竹
人畜都不能靠近它
一靠近它,便会全身麻木
甚至会被击倒
因而人们叫它【电竹】
西藏植物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⒈特有种类多。
西藏植物区系是在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逐渐发展衍生的年青区系。特有属较少,严格局限于西藏的特有属仅4属,但属内的分化却十分强烈,形成许多特有种。据不完全统计,限于西藏境内的特有种和变种约1000个,约占全区植物总种数的20%。特有种比例之高,国内各省区罕见。几乎各个类群均有特有种,如裸子植物中的墨脱冷杉、察隅冷杉、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巨柏;被子植物中含特有种最多的科属是菊科、禾本科、豆科、毛莨科、杜鹃花科以及紫堇属、柳属。柳属植物(我们通常所见的柳树即为此属)在其它地区是乔木或小乔木,而在西藏以及青藏高原海拔4200米以上地区,适应干旱寒冷的生长环境,特化为高不过20-30厘米,铺地而生的小灌木。
⒉不同地区种类的丰富度差异大。
西藏宏观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部,西北部主要受西风环流的影响,在其控制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温差剧烈;南部和东南部则受印度暖湿气流的控制,造成湿润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此大的背景下,西藏不同地区物种的多样性差异甚大。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有210科、1106属、3768种,其中热带性质的属有485属,占该地总属数的43.85%,西部阿里地区只有165属种,几占西藏土地面积的一半,辽阔的羌塘高原,维管属植物种类仅300余种。
⒊丰富多彩的垫状植物和高山冰缘植物。
在西藏海拔4200米以上的草原、草甸带尤其是平缓的山坡和河谷中均发现一些铺地而生、高不过10厘米、外形轮廓浑圆、直径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像一圆形的座垫,这就是垫状植物。它们并不是由许多植物密集生长在一起形成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分枝交织而成的一株植物。这类植物在北极高寒地区也有分布,但在西藏最为丰富,有11科15属40余种。常见的如雪灵芝属、点地梅属、虎耳草属、凤毛菊属等等。这些不同种属的植物有一些基本相同的形态特征:植株低矮,仅高2-3厘米,少有到十几厘米,紧贴地面,冬天不枯死;分枝多而密集,节间缩短,老的茎枝常宿存,叶柄基部扩展,紧裹茎枝;叶簇生于枝顶,在垫状体表面形成一覆盖层;植物体通常被毛。这些特征是对高原多大风、寒冷等恶劣环境的适应。密集的垫状体和具有各种毛被,形成一个独立的保暖系统,外界温度已在零度以下,垫状体内仍可保持在2─3度,保护了幼芽的萌发和正常生长。
高山永久积雪带下缘,连续植被带以上,约在4800-5200米左右的地带,气候极端寒冷,七八月的平均气温也不超过10oC。生长季节很短,在此环境下,一般说来植物已很难生长。而西藏的这一地带仍有400余种植物,在冰水侵蚀的局部湿润地区和大的岩石下顽强地生长。这些植物在2─3个月甚至几十天内即完成了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4.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
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反映了植物资源的多样性。西藏大面积各种类型的森林和草原,是发展林业、畜牧业的基础,在西藏经济建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西藏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高,波密的云杉林,每公倾蓄积量达2000立方米,生物量达1200吨,西藏草场的牧草虽然产量低,但草质较好,营养成份高,粗蛋白质等的含量均高于内蒙古草原的牧区。
西藏另一类重要的植物是药用植物资源。藏族对植物的药用具有悠久的历史,1835年,帝玛尔·丹增彭措等人完成的《晶珠本草》一书,已收载了药草1006种。藏药的原植物很多是生于西藏及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特有植物。藏药的有效性和特有性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藏药原植物中的绝大部分种类,尚未经现代科学的深入研究,利用仍处于原始阶段,不能形成工业化产品,经济效益不很高。理论上,由于高原的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成份的积累,因此从众多的藏药中寻找有效成份含量高,有特殊用途的药用植物是非常可能的。近年来对红景天的开发,已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即是例证。藏药的这一潜在的效能,决不能低估。当前应加强对藏药系统的深入研究,从中寻找新的药物和新的用途,并尽可能形成工业化产品,以提高效益。
植物中除一部分可直接利用,产生经济效益外,大部分虽不能直接使用,但在维护生态平衡,维护当地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西藏尤为重要。植被的破坏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尽管目前西藏的植被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仍是较好的,然而随着人为活动的加剧,在一些河谷的城镇周围,由于砍伐和过度樵采,植被破坏已十分严重,应引起高度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对策。